【河南日报】三代人的公交情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19-06-14 10:43  
70年光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只是沧海一粟;而对一个家庭来说,却延续了三代人对公交事业的深厚感情。

70年光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只是沧海一粟;而对一个家庭来说,却延续了三代人对公交事业的深厚感情。

听我奶奶讲,她小时候的郑州街头人很少,自行车基本见不到。人们要行远路,常见的交通工具是毛驴拉的平板车。

1954年2月,郑州公交正式投入运营,我奶奶成了一名1路公交车的售票员。当第一辆1路公交车从二七广场驶出时,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只为一睹这个“铁家伙”。从那天起,我奶奶身上背着绿色的挎包,开始了手拿车票盒穿梭于车厢内的生活。

30多年间,她每天都会熟练地为乘客划站、撕票、找零,并和司机默契配合,疏导乘客上下车,预报下一站的站名,一心一意地为乘客服务。

也许是常被奶奶带到车上的缘故,我父亲从小就喜欢上了公交车。每当他听到公交车发动的声音,就特别兴奋。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他那时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自己开上公交车。

改革开放之初,父亲从部队转业回来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郑州公交公司,成为一名2路公交车司机。冬日里,为了保证第一班车能准时发出,我父亲头一天下班时,都会将水箱里的水倒掉,避免上冻。第二天早上四五点钟再摸黑赶到单位给车加水。至今,他还常提及他那时的样子:接上10公斤左右的温水,举过头顶注入水箱,如此重复三四趟,加满了水箱,赶紧发动车。三伏天,驾驶室犹如蒸笼,温度常常高达四五十摄氏度。父亲每天上班都带着条毛巾和一个大水壶,下班回来时,汗渍总会在他衣服后背印上朵朵“白云”。不过,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哪天父亲下班回来早了,他就会把我扛在肩上,带我去买水果糖。剥开糖纸,丢一颗晶莹的糖果在我嘴里,能甜到我心里。

1980年,18岁的姑姑经过严格选拔,成为102路电车的女司机,被选中那天,她高兴得整晚上都没睡好觉。女司机大多天生有亲和力,还有着服务细心、耐心的优势,正因如此,姑姑所在的102路很快就与乘客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成了当年行业内名声响当当的女子线路。

作为85后年轻人,郑州这座城市伴着我成长,也在日新月异变化着:一条条土路变身沥青路,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晨光熹微的街头,夜静更阑的巷尾,奔跑的公交车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华,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行驶在路上——1995年,郑州公交将领票分段计价改为全程一票制,开始推行无人售票;随着科技的发展,2001年郑州街头出现了装有空调的公交车,同年还推出了公交IC卡;转眼到了2009年,快捷舒适的快速公交诞生了,让人们眼前一亮……

父辈们对公交事业的深情直接影响了我的择业观。2012年,我成为一名公交点钞员,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郑州公交一天天发生的新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每当看到奔跑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绿色环保新能源公交车时,我的内心总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动。

如今,GPS定位系统方便乘客用一部智能手机实现找线路、查看车辆位置信息等需求,而社区巴士的出现打通了地铁到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手机扫码乘车全面上线,更是给大家带来了全新的乘车体验。

岁月如梭,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郑州公交也65岁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当年3条路线6台车17名职工,发展到今天拥有300多条线路6000多台车辆上万名职工的企业,我与我的同事们一起,继承发扬几代公交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公交事业的各个岗位上,用心守候着城市的发展,守候着人们回家路上的幸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