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晚报】公交安全需要更紧密的社会合作——个论
来源:【郑州晚报】 时间:2014-07-08 00:00
杭州公交7路车发生起火燃烧。杭州警方为确认纵火嫌犯身份公布其照片。应当说,嫌犯迟早会落入法网,但更多的追问还要继续。
公交安全事故近年来频发,已经成为社会不容回避的沉重命题。其中,无论是人为制造还是类似于高温导致的起火事件,都在短时期内给公众和舆论带来了冲击与反思。然而事件过后,人们似乎又陷入习惯性的集体遗忘,因此诸多本可弥补的安全漏洞并未得以妥善解决。
就杭州公交起火事件而言,必须被汲取的教训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公交安全的硬件还需要不断加以提升。专家指出,仅仅依靠安全锤,并不足以确保公交日常运行的安全保障。以美国为例,公交车的每个窗户(甚至包括前后挡风玻璃)都是可以临时打开的,有个应急把手“轻轻”一推就可以打开。除此之外,有的车子连车顶都有逃生通道。
令人遗憾的是,正如专家所指出的,尽管早在前几年就有人提出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时至今日还停留在设想层面。这或许涉及相关设施改造升级所需的成本投入不菲。但为了对每个乘客的人身安全负责,这一硬件投入是必须而刻不容缓的。政府应当将公交安全硬件升级作为重点工程,纳入到政府公共投入的未来预算中。
同时,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学习各种安全突发事故下的自救技能,这是无形却又更为重要的安全软件。这首先来自于政府在全民安全技能培训上的更多作为。早在2009年,杭州就举办了“珍爱生命、自防自救”为主题的公交车应急处置演练。而这一面向全民的公交车应急处置演练是否达到了常态化,应急处置演练能否更加贴近民众,提供更容易被接受的培训方式,在公交车日常运行中,能否提供更多的安全技能培训宣传片,在潜移默化中让市民更加熟悉相关知识和技能,都是全民安全技能培训体系应当去不断推动的建设方向。这不仅是杭州一地、也是全国各个地区都应去思索的命题。
作为民众个体,也不能总把自己放在旁观者位置上。每次公交事故发生,你是有一种于己无关的看客心态,还是把事故当成一面镜子,从中找出自身在安全意识和技能上的不足?当政府或者单位举办包括公交在内的各类公共场所自救技能培训时,是积极参与还是应付了事,也许就会决定某个人在事故一旦来临时,能否更好地保护自己进而帮助其他人,还是因为安全技能的缺乏而把自己推向危险境地。
据报道,作为事件的亲历者,顾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当时在车上一直有闻到一股松香水味道,她儿子还亲眼看到嫌犯从包里拿出一罐液体。目睹危险苗头而没有及时向司机报警,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部分民众还缺乏足够的防范和警觉意识,或者在潜意识中,还是习惯于被动等待他人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不是主动成为安全防范的一分子。
公交安全不是凭空掉下来的,也不能依赖于他人的赐予。城市安全复杂而脆弱,由此决定了政府、公交公司、乘客和更广义的公众之间,需要通过紧密的合作,来形成全覆盖的日常安全网络。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会造成整个体系的运转失效。杭州公交安全事件再次为社会敲响了警钟,只有当政府部门和公民共同参与到公交安全的维护和完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