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60年前,1路车全程5公里收8分钱
来源:【大河报】  时间:2014-07-02 00:00  

  最早的1路公交车

    上世纪60年代的公交车

早先的公交车有售票员,负责卖票收钱。

    那时,我们这样乘公交。

    如今,我们这样乘公交。

    1954年,郑州第一辆公交车承载着郑州人的期望,从二七纪念塔出发,到达当时位于郑州郊外的碧沙岗,开启了郑州公交的历史。1984年7月21日,郑州人民汽车公司与郑州电车公司合并,这一天,郑州公交人将其作为自己的节日。2014年7月21日,郑州公交即将迎来它的60周岁。
    郑州公交,这个承载了几代“老郑州”点滴记忆的出行工具,它最初长啥模样?当年是如何售票的?电车女司机为何像“空姐”一样招人喜爱?大河报记者为您揭开那段尘封已久的公交记忆。
    1954年
    曾经,那是最早的公交车:农场货车加个顶、车厢里加凳子改造而成。
    1954年2月1日,春寒料峭,但冬日的阳光让杨瑞珍心里暖洋洋的。这一天,她早早起床,比以往梳洗得都认真。因为,这是她第一天正式上班,搭乘郑州第一辆公交车,对客人进行检票上车。 
    这一年,杨瑞珍25岁,风华正茂;这一天,她一辈子忘不了,郑州公交开通。
    2014年6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中原路与华山路附近的一个家属院,85岁的杨瑞珍慢慢打开了珍藏60年的记忆匣子……
    1953年,杨瑞珍跟随丈夫从周口西华县黄泛区一家农场来到郑州。她的丈夫曾在农场开收割机,“因为郑州公交购买了农场的货车,就连司机一起拉了过来。”杨瑞珍称,当时,郑州市一共从西华县买了6辆货车,“4辆捷克布拉格送到武汉,改装成公交车。”
    据杨瑞珍回忆,当年郑州公交开通时,郑州公交公司只有17个人,其中4个司机、4个售票员,而她的丈夫便是司机,她做了一名售票员。“货车加了个顶,车厢里加了凳子,车头还是货车头。”而这,便是郑州最早的公交车。
    1954年2月1日,郑州第一批三辆公交改造完毕,在郑州二七广场附近举行发车仪式。“三辆改造后的车,被命名为1路、2路、3路。每辆车配个司机和售票员。”杨瑞珍回忆说。据《郑州公交志》记载,当天上午,1路公交从二七广场出发,向西途经解放路、铭功路、大石桥到达碧沙岗;2路公交向南途经德化街开至乔家门;3路公交向东沿西大街出发开至东门口。
    1954年
    曾经,那是最长的公交线
    1路车跑 :
    5公里收8分钱
“那时候,二七广场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大家感觉可稀奇。”杨瑞珍称,当时郑州的马路都不宽,只能并排走两辆车。“路上人可少,都还没自行车,偶尔见个毛驴拉车。”杨瑞珍说,公交开通时,郑州市只有德化街、大同路,全市仅有18万人,陇海路还是麦田。
1路公交车,刚开通时只有6站,全程5公里,“3站2分钱,多一站加两分。”公交全程坐下来一共8分钱。杨瑞珍介绍,当时的车票分红、黄、绿、蓝等不同的颜色,面额分别为2分、4分、6分、8分。
    《郑州公交志》记载,1954年7月,郑州又购置捷克斯柯达柴油大客车7辆。随后每隔一年,郑州便会新增一批公交车。“1954年,郑州新添一批洋毛车(当时,苏联车称为‘洋毛车’),我们把它改造成通道车。”杨瑞珍回忆,1959年,郑州开始引进国产车,主要是从哈尔滨、北京等地引进的汽油车。
    1960年
    曾经,那是最简易的动力:公交也有“炭火车”、“沼气车”
    干了一辈子公交、今年74岁的宋爱云对公交车一直情有独钟。据他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货车改造的公交车,大部分烧柴油,柴油机每天要添热水,需用摇把儿摇动机器才能发动。每到冬季,晚上下班后,她第一项工作便是将机器中的冷却水放完,以防次日早上冷水上冻,把机器冻裂。
    五六十年代,济南马路上出现不少木炭、石炭和沼气公交车,郑州是否也有?杨瑞珍称,1960年,郑州也曾出现过木炭和沼气车。“当时没有汽油,我们自己把车改造了一下,在车后面烧木炭、煤炭,有的烧沼气当动力。”公交公司在客车后装个铁炉子,将部分汽油车改装成以烧木炭或沼气、煤气为燃料的公交车。“当年,2路公交车改造成炭火车,9路公交车改造成沼气、煤气车。”杨瑞珍称,当年,9路公交从老电缆厂(西里路)到花园路口,为了节省成本,去时使用汽油,返程时用沼气。
    “车坏了,没人修,司机便是修车工。”杨瑞珍表示,作为售票员,她后来“看得时间长了,也成了修理工”。至今,她家里还留着当年修电瓶的工具。
    1979年
    曾经,那是最拉风的首辆电车:车长一水儿的帅哥、靓妹
    1979年,郑州电车正式开通。2009年,为配合地铁1号线施工,运营30年的无轨电车停运。这个拖着“大辫子”的巨无霸,承载了无数郑州人的美好回忆。
    1978年4月,郑州市成立电车会战指挥部。1979年5月,郑州第一辆无轨电车101路正式通车。当年,驾驶这辆“大辫子”电车的,便是今年59岁的陈新友。
    1978年4月,他从军队转业回到郑州。“我们转业回来25个男的,还从下乡青年中挑了25个女的。”陈新友说,挑选的25男25女,还分别派往重庆、成都、沈阳等地参加电车司机培训。
    “当时无轨电车开通,比现在地铁开通还要轰动。”60岁的肖喜花,是当年第一批电车女司机。她告诉记者,当年挑选女司机,最主要的便是依据外在形象。电车公司专门给司机们发了一套呢子大衣,“穿上大衣,戴上帽子,可俊啦!连执勤交警每天见到我们,都主动搭讪”。
    提及电车,肖喜花最讨厌“长辫子”掉线,“掉线后,我还得在电车屁股后面,使劲拉拽‘辫子’上的绳子,把它接到电线上。”按肖喜花的说法,这是她最“毁形象”的时候。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