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善用微传播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广西日报  时间:2019-03-21 17:33  

善用微传播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唐平秋



近年来,由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加速融合,微传播的兴起和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生态和传播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广义的微传播通常指以微博客、手机短信、彩信、飞信、QQ、MSN、户外显示屏、出租车呼叫台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狭义的微传播是指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一般认为,微传播的核心特征就是“微”,即传播的内容是“微内容”(一句话、一个表情符号、一张图片等);传播体验是“微动作”(通过简单的按键操作、鼠标点击就能完成);传播渠道是“微介质”(手机等);传播的对象是“微受众”(小众、对象性传播)。

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2019年第6期《求是》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再次强调,人在哪,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应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为了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迫切需要掌握微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略,通过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创新,使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一是通过微传播的多元化传播方式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据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6%,互联网普及率达59.6%。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许多网络微平台和手机APP应用。在微传播的发展中,不仅是微媒体平台,各类手机APP包括支付、视频、交通、共享、理财、地图等应用型微平台也自动推送相关信息。微课堂、微讲座等网络平台学习逐渐发展成为人们忙碌工作中学习的主要方式。人们只要动一动手指,刷一刷手机,在几分钟的碎片时间内便可以获取大量的新知识。微传播成为群众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要深入发掘其巨大潜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全面覆盖到人们的“微”生活中,打造多样化的“微精品”,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一系列以“微”为特征的传播,对人民群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引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重大敏感事件的理解认识,激浊扬清、弘扬主旋律,使人们在观点沟通、思想碰撞中提升政治觉悟,形成正确的政治取向。

二是通过微传播的大众化传播形式与人民群众的认知需求相结合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群众对于理论的认知与学习有着自己的需求方式。在微传播背景下,要以贴近人民群众的沟通方式、思维立场拉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人民群众的沟通距离。充分运用微语言,打造新时代群众性的话语体系,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更加接地气。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群众的认知层次和利益需求的精准分析,分门别类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微解读,紧跟微时代潮流,建立形式新颖、吸引群众的理论学习传播模式,在净化网络空间的同时带动人民群众对于新思想主动认知的社会氛围。用微传播进行全面引导,通过微平台进行民主讨论、平等交流、问题辨析等方法,从主题教育转变为共同话题,引导人们自觉参与、相互启迪,从而提高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微传播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人民群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新时代与自身的休戚相关。用小事件说明大道理,使人们明白衡量价值看什么,树立观念靠什么,并利用好“大数据”,发挥电脑和网络这一载体、人脑这一主体,使其变成解释社会现象的“显微镜”“望远镜”。

三是通过微传播的社会性传播力量与人民群众的信息习惯相结合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微传播背景下,人人都是“自媒体”。人民群众的信息传播、接受更加习惯热衷于自由、开放的网络民间途径。我们要牢牢把握、运用好社会和人民群众自身力量,用好“微载体”,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通过“微互动”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通过微传播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建设性的姿态面对当今的社会,引导人们用整体视野审视历史现实。引导人民群众紧跟时代步伐,并在第一时间捕获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立好教育的“靶子”,坚持客观分析、辩证解析回应热点焦点问题,批驳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人们心中,破除人民群众思想中的迷雾。同时,对“红色网络大V”进行培养和引导,以点带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人民群众中自主传播学习的热潮,在思想碰撞中激发人民群众对于这一思想的学习讨论和思考,提升群众自觉抵御不良思潮的能力,让网络不再成为“法外之地”,让“小道消息”不再“小道”,让“民间言论”不再“民间”。

(作者为梧州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